血液太黏稠危害身体怎么办?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值得尝试!
发布日期: 2019-01-30 14:56 编辑: 欧主编 点击:
导读: 高黏血症临床上又称高黏滞血症,其主要是由于血液凝血因子含量升高,继而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易诱发血栓的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为诊断方法的临床病理综合症。

高黏血症
高黏血症临床上又称高黏滞血症,其主要是由于血液凝血因子含量升高,继而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易诱发血栓的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为诊断方法的临床病理综合症。
通俗地讲,是由于血液中红细胞聚集成串,丧失应有的间隙和距离,或者血液中红细胞在通过微小毛细血管时的弯曲变形能力下降,使血液的黏稠度增加,循环阻力增大,微循环血流不畅所致。
引起高黏血症的原因
1、细胞浓度过高
血液中的细胞数量相对增多。例如老年人体内水分相对减少,血液中的水含量也减少,那么血细胞的比例就会相对增大,由于血液中的液体成分减少,固体成分增多,血液中的黏度就自然升高了。
2、血液黏度增高
血液中除了红细胞以外,还有许多血浆蛋白,如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这些大分子蛋白质增多时常与红细胞黏合成网格,增加了血液流动的阻力,导致血液黏度增高。
3、血细胞的聚集性增高
血液中的细胞应该是单个执行功能,而不是积聚在一起的。当红细胞或血小板的结构出现某种异常时,红细胞和血小板就会积聚到一起,就会阻塞血管,形成血栓。

4、血细胞的变形性减弱
人体内的毛细血管是很细的,最小的血管只能允许一个血细胞通过,而且血细胞在通过小血管时还要改变形状,以利通过,当血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时,通过小血管时很困难,影响血流速度,因而使血黏度增高。
5、血脂异常
由于血液是全身循环的,所以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时,可以使血液的自身粘度改变。另外,增高的血脂可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液黏稠度更加增高。
血液黏稠的危害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发生改变,高黏血症的也越来越多的出现。那高黏血症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血稠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果血液太粘稠、脂质过多,时间长了血管壁上沉积物会堵塞血管,如果这种堵塞发生在动脉,会导致心脏缺血,出现心梗、心绞痛,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堵塞脑血管,会导致脑中风。
容易促成血栓
血液凝固成栓以后会特别脆,一碰就掉,如血液黏稠度很高,凝固的血块从血管壁上脱落之后,会从静脉顺着血管流走,流到右心房再到右心室,然后就到了肺动脉,很容易引发肺栓塞,非常凶险。

据统计,目前我国生活在城市中的老年人(60岁以上),至少有30%以上患有高黏滞血症。目前国内外针对高黏血症主要以药物手段为主,或联合激光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基因治疗及血液净化等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而医用三氧大自血疗法的出现,为高黏血症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
什么是三氧?
三氧也就是臭氧,它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并具有特殊臭味的蓝色气体,存在于地球表面20公里同层温下部臭氧层,吸收对人类有害的短波紫外线,保护地球上各种生物。
医疗界运用历史
1856年巴黎用于医院房间消毒,1902年巴黎医学院吸入臭氧治疗百日咳,1936年法国直肠臭氧吹治疗慢性结肠炎。2000年开始用于中国医疗保健领域、外科、内科等;妇科、皮肤科、骨科、肿瘤科、免疫科等。除此之外,它还用于净化食物、水、空气,消毒、灭菌,果蔬保鲜、防霉,洗浴、美容、保健,养鱼、浇花,除臭等。
三氧治疗高黏血症的作用机理

1、提高红细胞代谢,提高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甘油(DGP)水平,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
2、改善红细胞表面极性和红细胞脆性,提高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的能力;
3、降低氧合血红蛋白的结合程度,氧解离曲线右移,有利于氧从血液中向组织的释放,改善微循环障碍;
4、合适浓度的医用臭氧能够降低血小板的诱导聚集,促进血栓的解体;
5、降血脂、血糖、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变血液流动方式,增强血液流动性。
三氧治疗优势
不造成器官组织伤害,治疗期间对周边组织无不良影响;
价格低,手术设备要求不高降低手术费用;
手术无损伤,操作简单,病人痛苦少;
使用一次性穿刺针,可降低术后椎间盘感染发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