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你可能不知道,这类人也是高危人群!
发布日期: 2018-11-26 08:43 编辑: 欧主编 点击:
导读: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艾滋病病毒职业防护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艾滋病病毒职业防护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所以人们总是谈“艾”色变。
截至2015年底,中国发现现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计57.7万人,经测算估计全国人群总感染率0.06%,即每1万人中有6人“染艾”,仍有32.1%感染者未被发现。
我们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除了性乱、注射吸毒等人群,还有广大医务人员。医护人员处在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前沿,属于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高风险人群,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职业感染。常见的感染途径有注射、手术、实验室检测等。
今年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面对各种宣传资讯,我们想强调的是,请医务人员,务必做好职业防护!

什么是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这里的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
暴露级别判定
一级暴露
暴露源为含有HIV的体液或者含有HIV的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不完整的皮肤或黏膜,但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二级暴露
暴露源为含有HIV的体液或者含有HIV的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不完整的皮肤或黏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浅表皮肤擦伤或针刺伤。
三级暴露
暴露源为含有HIV的体液或含有HIV的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割伤物有明显可视的血液。

职业暴露后的处置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粘膜。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用70%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接触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尽快采取接触后预防措施,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后4小时内实施,不得超过24小时。
如果存在用药指征,则应当在接触后尽快开始接触后预防。
接触后72小时内应当考虑对接触者进行重新评估,尤其是获得了新的接触情况或源患者资料时。
在接触者可耐受的前提下,给予4周的接触后预防性用药。
如果证实源患者未感染血源性病原体,则应当立即中断接触后预防性用药。
接触后应于六个月内开展艾滋病病毒追踪检测,包括在接触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测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如果疾病伴随反复出现的急性症状,则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接触者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随访期间的再次传染。
在接触后72小时内评估接触者的接触后预防水平,并进行至少2周的药品毒性监测。

医务人员预防HIV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①医务人员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医疗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消毒。
②医疗操作过程中,当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包括戴上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必要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
③手部皮肤有破损的医务人员,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医疗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④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利器盒内,或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严禁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同时注意避免被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即便在医护工作中还没有遇到HIV患者,标准预防理念也要时时刻刻保存于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大脑中落实到你工作中,这样我们才能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