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与痛风性肾病(尿酸性肾病)
发布日期: 2013-11-21 15:38 编辑: 刘主编 点击:
导读: 痛风与痛风性肾病,由于名字有相似性,因此某些对此类知识不了解的患者就以为是同一类疾病,容易造成混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两类疾病,好让大家知道如何区分。
痛风与痛风性肾病,由于名字有相似性,因此某些对此类知识不了解的患者就以为是同一类疾病,容易造成混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两类疾病,好让大家知道如何区分。

一、什么叫高尿酸血症?什么叫痛风性关节炎?什么叫痛风石?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后的最终产物,这一过程涉及很多酶类。由于尿酸生成过多,或肾脏排泄减少,导致血中尿酸水平超标,就叫做高尿酸血症。 先天性酶缺陷是导致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原因。本病多见于男性。生理情况下尿酸盐在血中的最大饱和度为420umol/L,当血中尿酸盐浓度超过500umol/L时,尿酸盐将析出结晶沉积下来。
尿酸盐在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以结晶形式沉积,引起急性炎症反应,病人出现姆趾、足背、脚踝、膝等处关节红肿疼痛,就叫做痛风的急性发作,或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石是尿酸盐沉积于关节软骨、耳轮等处刺激组织产生的异物结节,是痛风的特征性病变,常导致关节强硬和关节畸形。
二、什么是痛风性肾病?
痛风性肾病又叫高尿酸血症肾病,简称痛风肾,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使血尿酸生成过多,或肾脏排泄减少,导致血中尿酸水平过高,沉积于肾脏引起的肾病变。先天性酶缺陷是导致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原因。本病多见于男性。生理情况下尿酸盐在血中的饱和度为420umol/L,当血中尿酸盐浓度超过500umol/L时,尿酸盐将析出结晶,沉积在肾小管-间质部位,引起高尿酸血症肾病。此外尿酸盐亦可沉积于肾盂、肾盏、输尿管内,形成尿酸盐结石,阻塞尿路。痛风患者肾结石的发生率较正常人高200倍。可见血尿酸水平过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损害肾脏。本病是西方国家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痛风性肾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因此及时诊断,对预防该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如何诊断痛风及痛风性肾病?
中年以上男性,突然发生姆趾、足背、脚踝、膝等处关节红肿疼痛,化验发现血尿酸盐水平超标(大于390umol/L),就应考虑痛风的可能。60%以上痛风病例关节病变在肾病前出现。
若中年以上男性患者以往有痛风发作史,渐出现浮肿,高血压,夜尿增多,化验仅发现轻微蛋白尿(常不超过++),伴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尿呈酸性,B超提示尿路结石,血尿酸升高大于390umol/L,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大于4.17mmol(相当于700mg),即可初步诊断为痛风肾。痛风肾病程常可迁延达10余年之久,晚期肾病变可累及肾小球,致使肾功能下降,血肌酐及血尿素氮升高,呈现尿毒症之临床表现。病人可因尿毒症致死。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病人诉小关节肿痛、关节畸形,尤其是伴有低热、血沉快时,易被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如上所述,痛风患者由于血尿酸自肾脏大量排泄,可形成尿酸结右而引起肾绞痛,尿路梗阻而反复出现腰痛、尿频、尿急、血尿,此时易被误诊为慢性肾盂肾炎,却忽视追究引起肾盂肾炎的原因。
四、如何防治痛风肾?
1、早期预防
相对其他慢性肾脏病而言,痛风肾发展较缓慢,及时治疗控制完全可能终止病情的进展,避免洗肾的痛苦,所以早期预防非常关键。
有以下情况的人群应有针对性地化验尿常规、血尿酸,并行双肾B超检查:
(1)中老年患者不明原因的蛋白尿:
(2)男性不明原因的腰痛、关节痛伴蛋白尿和血尿。
(3)原因不明的慢性肾脏疾病,且伴有以夜尿增多为早期表现者。
(4)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冠心病患者。
2、注意饮食习惯
(1)避免吃嘌呤含量高的食物。这类食物包括:各种动物内脏、海鲜、沙丁鱼、鲱鱼等。各种肉类也应避免过多进食,因肉类含嘌呤较多,经过机体代谢后可使尿呈酸性,不利于治疗。尽管如此,饮食控制降血尿酸的功效有限,仅能降低1mg/dl而已。在痛风急性发作时宜选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汤、金银花露,也可常食百合汤、蒸慈菇片等。因百合、山慈菇主要成有秋水仙碱,对痛风有治疗作用。
(2)避免酗酒。因酒精代谢后使体内血乳酸含量增加,而乳酸增加可以使肾脏排泄尿酸减少,于是导致血尿酸升高。若不仅大量饮酒,同时还进食高嘌呤饮食,如海鲜等,将引起血清尿酸水平急剧升高,极易诱发痛风发作,导致肾功能损伤或急剧恶化。
(3)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因它们在体内代谢后生成碱性物质,降低尿液酸度,故有利于治疗。
(4)多饮水。每日尿量达2000~3000ml将有利于尿酸的排泄。睡前多饮水使夜尿增多,还有助于尿酸性结石的排除和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5)保持大便通畅。人体产生的尿酸中,约1/3可由肠黏膜分泌入肠道,在细菌的尿酸酶作用下,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每天由肠道排出的尿酸量约200毫克。进入肾功能不全阶段时,肠道降解、排泄尿酸有所增加。因此,尿酸性肾病患者保证肠道通畅,每日排便,以维持肠道内环境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3、药物治疗
饮食控制降血尿酸的功效有限,最多仅能降低1mg/dl而已。因此多数病人还需要服用药物治疗。
(1) 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包括丙磺舒、磺酰吡唑酮、苯溴香豆酮(商品名:痛风利仙)。肾功能明显减退,尿尿酸排泄量大于900mg者,或者有尿石症者,不宜应用此类药物,以免尿酸排出增多后沉积在肾小管,加重肾损害。此时应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
(2) 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别嘌呤醇。它可以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合成,使血尿酸水平降低,但不影响尿尿酸排泄。故可用于高尿酸血症,肾结石患者。但肾功能下降者应注意减量使用。
(3) 碱化尿液:常用碳酸氢钠口服,3~8g/天。大的肾盂结石可插管后使用碳酸氢钠注射液连续冲洗,有可能溶解结石。
五、痛风发作时应怎么办?
痛风急性发作时,应服用秋水仙碱。该药是控制痛风急性发作的特效药,能控制尿酸引起的炎症反应,迅速缓解疼痛。90%患者服药后,24~48小时疼痛缓解,初始剂量为0.5mg,每小时一次,或1mg每日二次,至有胃肠反应如恶心、腹部不适、稀便,或粒细胞减少时即停药。待总量达4~8mg时可减量服0.5mg/天。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症状明显时,可长期服用。
六、哪些药物可以影响降尿酸效果,甚至诱发导致痛风发作?
凡能增加尿酸合成,或减少尿酸排泄的药物,均可能诱发痛风急性发作。这些药物有:噻嗪类利尿剂、汞剂、氨苯喋啶、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小剂量阿司匹林等。因此痛风患者应尽可能避免同时使用这些药物。
(由于个人的状况和病情不一样,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