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孤独症日 | 100 个孩子里就有 1 个,孤独症如何康复?
发布日期: 2019-04-03 09:19    编辑: 欧主编    点击:
导读: 愿这个世界能够给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更多关爱!

  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性格孤僻、刻板、重复、时而狂躁、时而安静温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人把他们叫作来自星星的孩子!其实他们所患的就是我们今天要的介绍的疾病——孤独症。

  
  孤独症,又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类在不同个体间表现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差异都较大,且会伴随孩子一生的疾病,轻型患儿可能仅仅被认为是“不合群”,而重症患儿可能被认为是“低智能”或“弱智儿”。
  
  此病以男孩多见,男女之比4:1,家长们往往在婴幼儿期因为行为异常、语言发育迟缓才引起家长重视,到医院才作出诊断。
  
  孤独症以前曾是罕见病,但目前已成为世界患病人数增长较快的严重疾病之一。据《中国孤独症(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推算,目前中国的孤独症患者可能超过1000万,0~14岁患者或超200万,并以每年近20万的速度增长。
  
  孤独症孩子五“不”表现
  
  不(少)看
  
  眼睛不看人、喜欢独自玩耍、对人没有反应、不愿与人亲近、注意力很难集中、眼神飘忽不定,在婴儿期就表现出回避他人目光。
  
  不(少)听
  
  封闭某些声音,叫名无反应,家长或外人与他讲话或喊名字时、不理不睬、像没听见似的,但会对某些声音过分敏感或害怕,如吹风声、炒菜声、飞机飞过的声音等。

  
  不(少)说
  
  常常自言自语及出现一些无意义的言语,重复父母或动画片里的话,呈鹦鹉式的仿说,到相应年龄时,代词运用不当,孩子不会表现出人、物之间的需求联系。
  
  不(少)指
  
  不会使用动作、手势或者肢体语言、表情等协助表达以达到沟通的目的,不会用手“指”东西给他人看。
  
  不当行为
  
  沉迷光线的改变 、利用闻 、嗅来感受物体、游戏模式单调固定、喜欢旋转或排列物体、挥动手掌 、玩弄手指 、摇晃身体、走固定路线、转圈圈或制造固定声音等。
  
  智力异常
  
  大部分孤独症孩子智力低下,认知能力低于同龄儿,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也有部分孩子具有独特的天赋,如记忆力,绘画等某一方面超出正常的发育年龄。
  
  总之,这类孩子社交情感、与人互动,语言及非语言、智力方面都是存在缺陷的,每个孤独症孩子的临床表现不完全一样,有时可能被忽略或被其他更为严重的病症所掩盖。
  
  早发现早干预,对自闭症孩子的未来非常关键。
  
  如果不确定自家宝宝是否“安全”,要尽早带娃做一个早期筛查。研究调查显示,如果自闭症孩子在2岁前被诊断并得到早期干预,将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常采用一些发育行为方面的测评来进行筛查和诊断。
  
  筛查工具:M-chat、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早期语言筛查、Gesell测定。
  
  诊断工具 :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ADI-R)、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

  
  以上量表填写必须是与儿童生活至少半年以上的老师或监护人,医生会根据孩子在门诊诊室的表现及询问父母孩子在家中玩耍、与人交往、语言表达等发育情况,并结合发育行为评估结果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
  
  康复的核心:家庭教育
  
  家里有自闭症孩子,父母要知道以下几点:
  
  1、到目前为止,自闭症治疗的有效的方法就是持之以恒的科学的康复训练。除此之外,尚无良策。
  
  2、训练一定要抓住自闭症核心目标。
  
  父母要知道,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不可将手段与目标混淆,不可过于较真训练形式上的效果,而忽略训练背后的意义和目标。自闭症孩子的训练目标是为了提高他的社交能力,为此,需要很多教育辅助媒介和各种方法、手段,如教孩子画三角形,并不是为了把三角形画得有多好,而是为了提高在画三角形过程当中所体现的社交能力和水平,家长要对他的主动的社交沟通表示赞同与肯定。
  
  3、自闭症的训练多数需要伴随终生。
  
  很多家长会认为自闭症的干预训练是阶段性的,以为孩子在经治疗半年、一年或两年后就会康复,可以去上正常的学校。真实状况是,自闭症并非像其他疾病一样治疗几个疗程就会痊愈,患者一旦被确诊为自闭症,对其的干预将会是伴随终生的。只是因为个体因素不一样,在干预的强度上会有轻重之分,绝不是阶段性的干预后就可以高枕无忧。

  
  4、自闭症的训练需随时随地进行。
  
  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干预训练需随时随地进行,需要付出较多耐心与毅力。家长觉得只有在机构和学校中,面对老师时才是教育,领回家后就可以不用训练,可以松懈下来,这种观点是大错特错的!训练孩子的好老师就是孩子的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醒来就开始训练,不管是谁面对孩子,都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训练,对孩子的教育须做到时时刻刻,随时随地进行。
  
  5、自闭症的训练越早越好,但没有“晚”,终生都有训练价值。应抓紧6岁以前的时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强,只要方法对,孩子的进步会很大。
  
  6、所有的自闭症训练的主要目标是拥有生存下去的社会功能。
  
  要让孩子入学,在学校能学到许多在家里学不到的东西,如:集体观念、进取精神、独立能力、自我保护、遵守纪律等。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接受职业培训,融入社会,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要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这样才能融入正常人之中。
  
  愿这个世界能够给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更多关爱!
健康教育
世界孤独症日 | 100 个孩子里就有 1 个,孤独症如何康复?
2019-04-03 09:19  编辑: 欧主编    点击:

  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性格孤僻、刻板、重复、时而狂躁、时而安静温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人把他们叫作来自星星的孩子!其实他们所患的就是我们今天要的介绍的疾病——孤独症。

  
  孤独症,又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类在不同个体间表现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差异都较大,且会伴随孩子一生的疾病,轻型患儿可能仅仅被认为是“不合群”,而重症患儿可能被认为是“低智能”或“弱智儿”。
  
  此病以男孩多见,男女之比4:1,家长们往往在婴幼儿期因为行为异常、语言发育迟缓才引起家长重视,到医院才作出诊断。
  
  孤独症以前曾是罕见病,但目前已成为世界患病人数增长较快的严重疾病之一。据《中国孤独症(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推算,目前中国的孤独症患者可能超过1000万,0~14岁患者或超200万,并以每年近20万的速度增长。
  
  孤独症孩子五“不”表现
  
  不(少)看
  
  眼睛不看人、喜欢独自玩耍、对人没有反应、不愿与人亲近、注意力很难集中、眼神飘忽不定,在婴儿期就表现出回避他人目光。
  
  不(少)听
  
  封闭某些声音,叫名无反应,家长或外人与他讲话或喊名字时、不理不睬、像没听见似的,但会对某些声音过分敏感或害怕,如吹风声、炒菜声、飞机飞过的声音等。

  
  不(少)说
  
  常常自言自语及出现一些无意义的言语,重复父母或动画片里的话,呈鹦鹉式的仿说,到相应年龄时,代词运用不当,孩子不会表现出人、物之间的需求联系。
  
  不(少)指
  
  不会使用动作、手势或者肢体语言、表情等协助表达以达到沟通的目的,不会用手“指”东西给他人看。
  
  不当行为
  
  沉迷光线的改变 、利用闻 、嗅来感受物体、游戏模式单调固定、喜欢旋转或排列物体、挥动手掌 、玩弄手指 、摇晃身体、走固定路线、转圈圈或制造固定声音等。
  
  智力异常
  
  大部分孤独症孩子智力低下,认知能力低于同龄儿,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也有部分孩子具有独特的天赋,如记忆力,绘画等某一方面超出正常的发育年龄。
  
  总之,这类孩子社交情感、与人互动,语言及非语言、智力方面都是存在缺陷的,每个孤独症孩子的临床表现不完全一样,有时可能被忽略或被其他更为严重的病症所掩盖。
  
  早发现早干预,对自闭症孩子的未来非常关键。
  
  如果不确定自家宝宝是否“安全”,要尽早带娃做一个早期筛查。研究调查显示,如果自闭症孩子在2岁前被诊断并得到早期干预,将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常采用一些发育行为方面的测评来进行筛查和诊断。
  
  筛查工具:M-chat、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早期语言筛查、Gesell测定。
  
  诊断工具 :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ADI-R)、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

  
  以上量表填写必须是与儿童生活至少半年以上的老师或监护人,医生会根据孩子在门诊诊室的表现及询问父母孩子在家中玩耍、与人交往、语言表达等发育情况,并结合发育行为评估结果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
  
  康复的核心:家庭教育
  
  家里有自闭症孩子,父母要知道以下几点:
  
  1、到目前为止,自闭症治疗的有效的方法就是持之以恒的科学的康复训练。除此之外,尚无良策。
  
  2、训练一定要抓住自闭症核心目标。
  
  父母要知道,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不可将手段与目标混淆,不可过于较真训练形式上的效果,而忽略训练背后的意义和目标。自闭症孩子的训练目标是为了提高他的社交能力,为此,需要很多教育辅助媒介和各种方法、手段,如教孩子画三角形,并不是为了把三角形画得有多好,而是为了提高在画三角形过程当中所体现的社交能力和水平,家长要对他的主动的社交沟通表示赞同与肯定。
  
  3、自闭症的训练多数需要伴随终生。
  
  很多家长会认为自闭症的干预训练是阶段性的,以为孩子在经治疗半年、一年或两年后就会康复,可以去上正常的学校。真实状况是,自闭症并非像其他疾病一样治疗几个疗程就会痊愈,患者一旦被确诊为自闭症,对其的干预将会是伴随终生的。只是因为个体因素不一样,在干预的强度上会有轻重之分,绝不是阶段性的干预后就可以高枕无忧。

  
  4、自闭症的训练需随时随地进行。
  
  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干预训练需随时随地进行,需要付出较多耐心与毅力。家长觉得只有在机构和学校中,面对老师时才是教育,领回家后就可以不用训练,可以松懈下来,这种观点是大错特错的!训练孩子的好老师就是孩子的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醒来就开始训练,不管是谁面对孩子,都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训练,对孩子的教育须做到时时刻刻,随时随地进行。
  
  5、自闭症的训练越早越好,但没有“晚”,终生都有训练价值。应抓紧6岁以前的时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强,只要方法对,孩子的进步会很大。
  
  6、所有的自闭症训练的主要目标是拥有生存下去的社会功能。
  
  要让孩子入学,在学校能学到许多在家里学不到的东西,如:集体观念、进取精神、独立能力、自我保护、遵守纪律等。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接受职业培训,融入社会,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要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这样才能融入正常人之中。
  
  愿这个世界能够给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更多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