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掉舌头,切去牙床,这群“割脸人”用生命告诉我们远离槟榔
发布日期: 2019-03-18 10:51 编辑: 欧主编 点击:
导读: 3月7日,一份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下发的《关于停止广告宣传的通知》引起热议。
他们被割掉舌头,他们被切去牙床,狰狞的手术伤疤撕裂了他们的脸庞,癌变的噩耗宣布着他们的死亡……
他们曾经都是槟榔的痴迷者,是那颗黑色的果子,将他们带入了病魔的深渊。
——《槟榔王国中的「割脸人」》

3月7日,一份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下发的《关于停止广告宣传的通知》引起热议。该文件称,湖南所有槟榔生产企业即日起停止国内全部广告宣传,且此项工作必须在 3 月 15 日前全部完成。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两年《湘潭县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槟榔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确保槟榔产业销售收入 3 年实现创收 300 亿元,5 年实现创收 500 亿元的目标。
为什么要禁止宣传槟榔?
因为槟榔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认定的 1 类致癌物,已润物细无声般地潜入全国各城市,遍地开花。
同时,槟榔作为一种有成瘾性的「软毒品」,它的极速传播超乎想象,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媒体和明星,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其实,早在2012年,槟榔就已经被世卫组织列入了一级致癌物。这可不像WIFI、红肉等2A、2B类“尚未确定是否会引发癌症”的物质,而是明确可能诱发癌症的1类致癌物。名单中,槟榔果、含烟草及不含烟草的槟榔嚼块都榜上有名。与其一同被列为一级致癌物的还有乙醛、马兜铃酸、石棉等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物质。

槟榔加烟,法力无边,形容的是一种吸食后的快感,事实上,现代医学统计证明,槟榔和烟草同时作用于口腔比单食槟榔更易患口腔癌。
医学研究证实,66%的咀嚼槟榔者有口腔黏膜病变,其中口腔黏膜下纤维性病变(OSF)占7%,白斑占3.9%,扁平苔藓占5.2%,这些都属于癌前病变,而口腔黏膜下纤维性病变基本上可以说是咀嚼槟榔人群的早期特异性病变,发病率极高。
由于槟榔纤维的摩擦造成口腔黏膜局部损伤,并且槟榔含大量具有细胞毒性的槟榔碱,会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临床表现为口腔有烧灼感,尤其在进食刺激性食物时更为明显。
大多早期出现疱,破溃后形成溃疡。有的有自发痛、口干、味觉减退。后期开口困难,不能吹口哨及吹灭蜡烛,张口受限,言语及吞咽困难。口腔黏膜变白,轻度不透明,触诊发硬,可发现纤维条索。
如果发生此症后不及时阻断槟榔的摄入,任由槟榔碱反复刺激与累积,尤其是工业化生产中为追求口感上瘾而加入的各种添加剂的协同作用,即诱发敏感人群的致癌基因突变,最终导致口腔癌的发生。

另外,槟榔中的有害物质被身体吸收后,还可引起肝癌、食道癌、胃癌、肺癌及宫颈癌,钙、维生素B12及胆固醇代谢异常,以及影响排卵、精子活力,引起小产、不育及死婴等生殖健康异常。
及时止步,即可拯救自己,拯救朋友。
珍爱生命,远离槟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