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三伏到,冬病夏治要注意!
发布日期: 2018-07-10 09:39 编辑: 欧主编 点击:
导读: 古人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夏季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冬病夏治”正当时!
掐指一算,每年最热的时候又到了。

古人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夏季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极旺盛的时候,都说“冬病夏治”正当时,那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源于中医传统理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它是利用夏季气温高,集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扶持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三伏天进行贴敷治疗,易恢复扶助人体得阳气,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免疫的效果。
什么是冬病?
冬病就是在冬季易发作、常发作的疾病或不适。表现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骨关节系统。
具体来说“冬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长袖睡衣、穿袜子。

近年来,“三伏贴”盛行,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那
三伏贴又是什么啊?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是在三伏天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的气血旺盛,且皮肤松弛、毛孔张开时,将特定的中药在穴位上贴敷,从而更加有利于刺激穴位及药物渗透吸收,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三伏贴的适应症主要有:
1、呼吸道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2、小儿疾病:消化不良、厌食、疳积、感冒、咳嗽、遗尿、多动症等;
3、五官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炎等;
4、妇产科疾病:宫寒、痛经、崩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乳汁不足、不孕、白带异常等;
5、消化道疾病:胃痛、消化道溃疡、慢性胃肠炎、便秘、腹泻等;
6、疼痛科疾病:颈椎病、腰痛、肩周炎、膝骨关节炎、腱鞘炎等;
7、慢性疲劳综合症:疲劳乏力、焦虑、失眠、记忆力下降等。
敷贴,抓住好时机
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良好时机。错过了这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建议是连续贴5次,为1个疗程,并且连续贴3年。
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完药饼,药力较容易渗透到体内。

下面附上2018年三伏贴具体时间
伏前加强:7月7日--7月16日
头伏贴: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贴:7月27日--8月15日
末伏贴:8月16日--8月25日
伏后加强:8月26日--9月5日
尽管经过不少人亲身验证三伏贴的功效,“三伏贴”在使用过程中,还是有许多注意事项的。
一是必须辨证论治。
三伏贴只适应阳虚的寒性疾病,故必须严格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选择病人。
二是注意禁忌证。
阴虚火旺者、孕妇、3岁以下的儿童、皮肤过敏者、对胶布过敏者、瘢痕体质、皮肤有疥疖疱和破损者、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不宜采用。
三是贴敷当天要注意。
避免电风扇、空调直吹,避免过累、大汗,禁食生冷、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和海鲜、虾、牛羊狗肉,不要抓挠贴敷的部位,防止抓破表皮,造成感染。
四是贴敷起疱的处理。
贴敷的药物多为辛香走窜通络之物,贴后皮肤发热、充血,甚至起疱,这是正常现象,有利于发挥作用。如果疱小,涂些碘伏消毒液,以防皮肤感染即可。如果疱大,应至医院就诊处理,用消毒注射器抽出疱内液体,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
还要注意的是,不能以防代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预防理念以及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治疗方法,即“防治并举”,目的是激发人体内在的恢复机能,维持机体的动态平衡。在疾病的预防、治疗过程中,所有的医疗行为,不论是中医、西医,其实都是在机体出现平衡障碍的情况下,建立新的平衡,同时维持新的动态平衡。
中医冬病夏治、冬令进补,都是为了维持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所谓“阴阳和,必自愈”。但是,这种防治并举的方法不能够代替疾病的治疗,尤其是疾病程度较重的患者,不能仅仅予以冬病夏治,还应该采取综合性治疗。